女人梦见一条大红鱼(女人梦见一条大红鱼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9人气:作者:佚名

女人梦见一条大红鱼(女人梦见一条大红鱼什么意思)

傅以渐与江南书生的故事

少年时期的傅以渐,就苦读书文,才学出众,聪明过人,闻名十里八乡。在一个深秋季节的一天中午,他一手提着绫扇,一手提着书卷,肩披皮袄,前往城北花园树下攻读诗文。从运河边一家茶棚附近路过时,正遇棚下一伙从江南去京城赶考的书生,在此处打点饮酒作乐,见傅以渐这位少年打扮有些古怪,觉得诧异,“为何秋季着冬装?”疑惑间,其中一人戏谑地说了一句:“穿冬衣、扇夏扇、糊涂春秋”。傅以渐听了感到有些刺耳,心中闷闷难堪,坐在葡萄架下顿时无心读书了。稍停片刻,便转身照原路回家。棚下南方赶考的举子仍谈笑风生,一片喧嚷热闹非凡。傅以渐走至棚前也高声嚷道:“坐南船,喝北酒,不识东西”。棚下一人在酒兴中站起来答腔道:“我们江南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出才子的地方,山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路没三里的直路,河没有三里的直河,又怎能辨别东西南北?我们习惯于前后左右,又有何妨?”

年幼的傅以渐也随口答道:“我们江北,地处平原,湖光山色胜似江南,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东昌府堪称‘凤凰城’,东昌府三件宝,铁塔、古楼、玉皇皋,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读书之人废寝忘食、专心致志,不管皇历上是初一、十五,还是春夏秋冬,又有什么不好?”

说完,双方觉得各说有理,哈哈大笑起来。

江南江北都有勤学苦读之士,真乃同学少年,文明中华。

邓钟岳

邓钟岳(1674~1748)清代状元,字东长,号悔庐,聊城城南邓楼人。

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举人,六十年(1721)登进士一甲第一,入翰林。雍正元年(1723)充江南副考官道,以母丧归,四年后起任江苏学政,刊《近思录》、《白鹿洞规》等书以教育士子。七年(1729)以少詹学士任广东学政,不久,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邓为政清廉,谨慎守礼,所奏为政之道首要的是正风俗、杜邪讹,得到雍正帝赞许和采纳。十一年(1733)任礼部右侍郎。充《大清一统志》总裁,转左侍郎。以事降为太常卿。乾隆间历浙江学正、通政司参议,再晋礼部右侍郎、左侍郎,于乾隆九年(1744)、十二年(1747)两次充任江南正考官。在浙江时,曾训示诸生:“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辞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十三年(1748)曾随乾隆帝东巡。当年夏,以疾致仕,卒年74岁。钟岳工书,能诗文,康熙对他有“字甲天下”之誉。著有《知非录》、《寒香阁诗集》4卷,《文集》4卷。

邓钟岳的故事

“文章平平、字压天下”

清朝康熙六十年,邓钟岳进京赶考,殿试结束,邓钟岳名列前茅。主考大人将前十名的优秀卷子呈送皇上。请他再从中钦定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康熙看过那邓钟岳的卷子,觉得他的文章并非特别出色。但那一笔字倒是特别出众。细细观看评味、见邓氏笔墨纯正。丰腴而遵健;结构严谨,端庄而秀丽;气势雄浑、神韵超逸。老皇帝登基六十年来,文治武功、甲于天下。满朝文武、学士文人们写好字的可说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是真要找一名能好过邓钟岳的?嘿嘿!还是没有。

皇上越看越爱、提起御笔在邓钟岳的卷子上批了八个字:“文章平平、字压天下。”并点了他头名状元。

“眷”字误

状元邓钟岳,学识渊博,书法卓越。但也有些错字的时候。有一年,人家请他写贴,他一时笔误,将“姻眷”的“眷”字写成了“春”字。请贴发出去,授之者幸、得之者荣,睹之者亦感有福分。虽然有些人看出“眷”字写成“春”,但是,一则是不敢怀疑文界泰斗、学富五车的状元公,二则是不相信自己能尽识天下字,还认为“眷”“春”通用或“春”“眷”同义呢。从此,就有人也将“眷”字写作“春”字,自认为持之有据,出之不凡。相沿成习,习久成风。很久以后了,邓大人发现别人给他的请帖上有“姻春”二字之误。可笑之余又觉可气:这不是戏耍本人么?真是胆大妄为!他立即打发人追究根源,弄清原委。追来查去。后来才知道事出于己。邓钟岳愧悔交加。遗憾不已。自警自戒:事无巨细,皆须细捡,掉以轻心容易出错。

飞笔点“云”脚

一年,邓状元回聊城故乡探亲,适值维修光岳楼,府、县官员欲请他题写一块匾。特备酒宴相请。酒喝的差不多了,笔砚香墨也早备办停当。邓状元提笔一挥而就,四个大字赫然入目“就日瞻云”。众人观罢一齐喝彩!

【注】光岳楼西门上方有“就日瞻云”匾额,“就日瞻云”出自《史记·玉帝纪》:帝尧者,就之如日,瞻之如云。后来把偈见帝王称为就日瞻云。又据记载:“就日瞻云”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

细乐吹打、鞭炮声中,大家“齐打伙地”将这块匾悬挂在了光岳楼西面第二层的正中间。

邓钟岳扬手一指匾额,向众人问道:“诸位看这四字有不妥之处否?”

大家抬头向上仔细一看,还真看出了毛病!

原来“就日瞻云”的“云”字少写了一点,成了个“亡”。

毛病虽然看出,但却无人肯讲。因为看的人虽多:官卑职小,有的只是平头百姓,以他们的身份,都够不上挑状元公的错字。就是知府大人的官阶虽与状元差不多,算得上是位能说话的人。可他老人家是近视眼!匾上的错他愣是看不出来!

就在大家发呆装傻之时,忽见人丛中跑出一个八岁左右的小孩子来,大声说道:“状元爷写的那个云字少点了一点!”

邓状元一听笑呵呵地说道:“好孩子!果然是少年人的眼力好!是少了一点儿。咱们这就补上这一点吧!”

众人一听就乱哄哄地要抬梯子上楼摘匾,好让状元补上一笔。

邓钟岳止住了大家,抓过刚才写字的大笔,奋力往上一甩!就见那笔如飞直上,只听“啪”地一声,笔点落在“云”的右下方,随着微微一顿,笔就掉了下来。再仔细看时,少写的那一点已完美无缺地补上了。

人群中顿时采声四起:“哎呀!状元飞笔点云脚!”

现如今那匾仍悬挂在光岳楼西面二层正中间,不过已是复制的了。

【注】据记载:“就日瞻云”匾,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

状元夜读

邓状元经常读书至三更,有一天深夜,忽然“哗啦”一声,一个青面獠牙、面目狰狞的大头小鬼破壁而入。状元毫无畏惧,随手将压书的镇尺放在小鬼的头上。小鬼见吓不倒状元,便厉声大叫:“状元,状元,你好大的胆!”状元一笑,随口应道:“小鬼,小鬼,你好大的头!”当状元将镇尺取下后,小鬼急忙逃逸隐失。

状元出世

清朝康熙年间,聊城城南姜堤村,有一对卖豆腐的老夫妇,膝下无子,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了两个大元宝。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给每个元宝穿上了“红兜兜”(在每个元宝中间扎了一道红布)。每到晚上拿出把玩观赏,临睡前再小心翼翼地锁在床头柜子里。有一天夜晚,老汉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穿红兜兜的小孩,跪在他的面前,谢他养育之恩。临走时说:“我们上城里邓状元家去了!”醒来觉得稀奇,便将梦中之事告诉老伴,谁知老伴也得此梦。老两口感到蹊跷,左思右想,猛然悟道:“莫非是这两个元宝?”老两口急忙打开柜子一看,果然元宝不见了。夫妻俩自叹命薄,但他们并不甘心,一定要弄个明白。邓状元家究竟在哪里呢?老汉心想,是不是城里的邓府呢?

注:因为邓府(今城内实验小学校址)在聊城很有名气,为状元邓钟岳曾祖父邓秉恒所购建。此时,邓秉恒在福建做官(福建巡海道),其子邓允燮(邓钟岳祖父)在山西做官(摄山西朔州守),其孙邓基哲(邓钟岳父,曾官国子监学录)辞官在家经管家事。

卖豆腐老汉决定进城去弄个明白。于是,他就在进城卖豆腐时径奔邓府而去。

说来也巧,卖豆腐老汉丢失元宝的当天晚上,恰逢状元降生。家人在后花园掘地埋胎衣时,正好掘出两个元宝。邓老太爷非常高兴,认为孩子将来定能大福大贵。第二天上午,卖豆腐的老汉求见。在说明事情的原委后,老太爷没说什么,一面留老汉吃饭,一面吩咐厨房做了两个大馒头,每个馒头都沉甸甸的。当老汉吃罢饭要走时,老太爷将两个大馒头给了他,并一再嘱咐:“这两个馒头是特意给你做的,千万不要送人!”老汉很扫兴,道谢后,把馒头放在豆腐筐里,也无心再卖豆腐,无精打采地往家走。走到南门瓮城内,碰见一个卖小鸡的。老汉喜欢小鸡,便用这两个馒头换了两只小鸡,挑起担子走了。

这个卖鸡的走到邓府门口,刚好邓老太爷出门送客,一眼看见担子上的两个大馒头,便让家人用二两银子将馒头买了回来。卖鸡的得了银子,也欢天喜地而去。原来这两个大馒头每个里面包着一个元宝,结果这两个大元宝仍落在邓状元家。邓老太爷念及卖豆腐的老汉无儿无女,便收养在家终养天年。

“高夏蔡田”

雍正年间,邓状元任江南主考官。南方的举子看不起北方人,状元从他们的眼神和表现中有所觉察。临考前,吩咐从人在考场院内的菜畦里立了一根杉篙,便端坐在太师椅上不声不响。

众举子看主考官这么长时间不出题目,便知道得罪了主考大人。于是,一齐跪下请主考官出题。状元说:“你们徒自作聪明,题目早已出来了,你们为什么不作呢?”众举子目瞪口呆,只见状元指着菜畦里的杉篙说:“这就是题目!” 众举子仍不明白,再次跪倒在地,请主考大人明示。状元说:“难道你们连《百家姓》都没念过?……这不是‘高夏蔡田’吗?”(“高夏蔡田”是《百家姓》中的一句,是“篙下菜田”的谐音。)从此,这些南方举子再也不敢那么傲慢了。

邓钟岳批文解沈氏家仇

清朝康熙年间,江西蒙南地方,出了两个同朝为官的弟兄。兄长沈仲仁,官居翰林院学士;弟弟沈仲义,任户部给事中,一时沈家门庭十分显耀。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兄弟二人转眼到了暮年,便双双告老,同归了故里。弟兄原出身富门,又为官多年,积存丰厚,本应无财利之争,共度富贵的晚年,可不料归里不久,便因家产纠葛,发生口角,以致发展道俨如仇敌,打起了家务官司。

官司打到衙门,这可把县官给难坏了。他既不敢得罪其兄长,又不敢触犯其胞弟,只愁得他食无味,夜难寝,终日一筹莫展。正在他为难之际,这天忽然闻报东昌府新科状元邓钟岳钦命巡查到此。这县官虽然焦愁在心,可哪敢怠慢,便赶忙出衙把钦差迎至衙内。施礼已毕,在叙谈中,邓钦差见县官面带愁容,似有心事。正欲启问,忽听外面堂鼓山响,吵闹声声,一阵骚动,县官一听,知道这一定又是沈家兄弟前来吵闹公堂,不禁脸上渗出了汗水。心想,这下坏了,如今朝廷钦差在此,他们来此一闹,倘若钦差责我不能秉公断案,岂不丢了前程!邓钦差见知县如此诚惶诚恐的样儿,便问外边到底出了何事?县官无奈,只得把沈家兄弟一案据实禀报,并连连恳请邓大人恕罪。不想,邓钟岳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轻轻一笑,说道:“小小家务之争,何须为忧,待我与你断来”。县官一听,如大难得救,一边跪地拜谢,一边忙吩咐公差,立传沈家弟兄上堂听审。邓钟岳摇手止曰:“不必公堂面断,让沈家弟兄在外等候,我批书数言可矣” 。

县官忙令沈家兄弟在外恭候。邓钟岳挥笔写就批文,遂让公差贴于门外。在门外恭候的沈家兄弟,听说钦差大人为其家私一案亲自写下了批文,都急忙上来争相观看。只见批文写道:“鹑鸽子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网罗以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燕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乎。以祖宗遗产之小争,而伤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万卷应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有过必改,再思可矣!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产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兄弟二人看过批文,一个个感动不已,泪流满面,悔愧交加,当场抱头大哭,积恨顿解,兄弟情好如初。此案也由此未断而结。

后人为赞扬邓钟岳批文解家仇,曾写词颂扬道:

家务案,清官难断,愁煞那七品县官。

邓状元,一手批文惊腐顽,冰解了沈氏案。

世代相传扬,千秋为美谈!

任克溥

任克溥(1614~1703)清代官员。字海眉。今东昌府区人。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南阳推官,以治行第一,授吏科给事中,认为励精图治,首重守吏,上“清铨选、严保举”疏,提出选人举官要秉公,要慎重。康熙六年(1677)升右通政,十二年(1673)擢刑部侍郎。其间屡以减赋、惩贪、禁奢等事上疏,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皇帝说道:“人言任某强干,诚然。”当时有刘姓人来京首告白莲教将在东郡作乱,有的官员主张派兵进剿,任说:“刘姓是一个疯子,我早就认识他,此话不必当真。”因此事息,免掉聊城一场兵临城乡的骚扰。十八年(1679)以京察“才力不及”,拟降调,上命再议,改以“不谨”被夺官。落职回家后,在聊城北坝筑绮园和敦睦堂,自居其中,与家人宴聚。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过临清,克溥前往接驾,被复原衔。四十二年(1703),康熙再次南巡,过聊城,至绮园,赐松桂堂匾,并题“绿水本无忧因风绉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联以赠,赐尚书衔。年86卒。

任三蝎子接驾的故事

任克溥(读作:pǔ),字海眉,因他排行第三,又常常有些出奇制胜的办法,被当地人戏称为“任三蝎子”。

康熙年间,任克溥告老还乡。当时东昌府连年遭受水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但苛捐杂税有增无减,百姓怨声载道。任克溥三次上疏皇帝要求减免官税、赈济灾民,均未得到回复。正当他忧心如焚时,京城传来消息皇帝南巡将路过东昌,他立刻转忧为喜。

康熙皇帝驾临东昌府的这天,任克溥前去运河码头接驾。康熙一下龙舟,任克溥便跪倒在地,高呼:“臣任克溥恭迎圣驾,臣启奏:东昌府连年水灾,夏粮颗粒无收。我天朝皇恩浩荡,东昌子民久沐雨露,臣请陛下再降恩泽,减免东昌赋税……”。康熙想:若沿途州府各县都援引成例,这国库不就空虚了吗?康熙皇帝灵机一动,开口说道:“准奏,今天的税就免了吧”;任克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高呼:“谢主隆恩”。然后对着众人大声说:“皇上有旨,今日无税”,众人高呼万岁。康熙皇帝的龙辇一起,任克溥忙把家丁任宝儿叫来,附在耳边叮嘱了几句,说马上去办,越快越好。

在离开东昌府的前一天,康熙皇帝专门让任克溥陪同他游览东昌府的护城河(今东昌湖)。康熙皇帝一时兴起,指着面前的茶肴,对任克溥说:“两碟豆”。任克溥明白这就是让自己对对联,便对道:“一瓯油”。康熙皇帝有意难倒任克溥,翻口说:“朕说的是两蝶斗,两只蝴蝶在争斗”。任克溥一指水面上的一只鸥鹭,说:“臣对的一鸥游,一只鸥鹭在戏水”。听罢,康熙皇帝纵声大笑。康熙皇帝说:“绿水本无愁,因风皱面”。意思是暗中褒奖任克溥忧国忧民。任克溥马上对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暗含了歌颂康熙皇帝为国操劳的意思。

【注】关于“两碟豆”,“一瓯油”的传说除此之外还有:纪晓岚对乾隆;《康熙字典》编纂者张玉书对康熙;一禅寺老僧对康熙;曹禺对黎元洪等等。

第二天,康熙皇帝起驾东昌府。当他再次踏上运河码头时,看到一座新立的石碑,正文是“今日无税”四个大字,题款是“敕立”两个字。任克溥连忙跪倒说:“启奏陛下,这是臣任克溥奉旨督办的”。其实康熙皇帝早就猜到石碑是任克溥所为,只好说:“好你个铁嘴钢牙。这样吧,朕有一副上联是写眼前之景的,请你对下联,也必须说眼前之景。对得好朕就依你,从今往后免除东昌府过往船只的一切赋税;对不好,朕就成全你,你就用这座石碑自裁吧”。说着,康熙皇帝一指水里的荷花道:“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任克溥左看看、右看看,当他看到河岸上的麻田时,用手一指对道:“岸上麻叶伸绿掌,要赦?”

康熙皇帝赞许地点点头:“好一个任三蝎子”。从那以后,因东昌府码头无税。所以客商云集日渐繁荣。那座石碑也就一直立在码头上,直到1967年被红卫兵当作“四旧”砸碎。

关于无税碑的故事,另一个传说是:康熙年间,东昌府因连年遭受水灾,到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刑部侍郎任克溥告老还乡后,虽曾将东昌灾情三次上书皇上,要求减免官税以赈济灾民,但均未得到回复。

获悉康熙皇帝即将顺运河南巡,任克溥计上心来,便命家人在头天夜里秘密地将一块刻有“今日无税”的石碑投入了河道之中。

时至第二天,康熙皇帝所乘龙舟果然来到了东昌。五艘龙舟一字排开,尤其领航的龙舟上,不仅旌旗招展,鼓乐齐鸣,而且那全身披挂的禁卫军,手持兵器,列队两排,好不威风。可是当龙舟行至东昌府闸口(通济闸)附近时,领航的龙舟突然触物搁浅,一时无法航行,只得暂时抛锚停舟。此番情景,可吓坏了东昌府沿岸列队跪迎的大小官员,唯有任克溥表现的泰然自若。待水工潜入水底将障物捞出,只见是一块石碑。

随行官当即上奏康熙:“水下是石碑阻挡,现已捞出。”康熙问:“碑上刻有何字?”这时任克溥忙跪奏道:“启奏万岁,此碑沉于河中甚久,不知来历。但其胆敢阻挡龙舟,恐有原由,还请皇上亲自明察为好。”

康熙暗暗点头,于是走出龙舟随任克溥和东昌知府来到石碑面前。康熙帝见石碑虽挂满泥沙,字迹却甚是清晰,于是顺口念到:“今日无税。”

康熙话音刚落,任克溥顺手牵羊地奏道:“万岁体怜灾民,金口免去东昌赋税,真乃天降福于民也。”此时,康熙才忽然想起任克溥的三道奏折。心想,此番石碑阻舟,又书之无税,莫非天意所使?于是便信口说道:“东昌连年水灾,本应早免赋税,今日古碑显现,既然天意免税,也就照此办理吧。”

康熙走后,东昌知府即把“今日无税”碑立在了东昌城东关运河南岸,并修了碑楼。从此,东昌府的灾民不仅减去了赋税负担,而且就连码头装卸货物的人,也均不再纳税。

另一个传说是:有一次,康熙皇帝来到聊城,一百姓求见,侍从不耐烦地挡驾道“皇上有旨,今日午睡”。这个百姓灵机一动,出去便喊:“皇上有旨,今日无税”。众商人感皇恩浩荡,立“今日无税”碑。康熙皇帝知道后也只好顺水推舟,默认此事。此后,聊城商业更加繁荣。

在今聊城一中北,运河大码头对面偏北有一免税碑楼,是清朝康熙皇帝为减免东昌等地部分税收而立。

任克溥与丁酉科场舞弊案

顺治十四年(1657年),岁次丁酉,顺天(京津地区)考场爆发大型科场弊案,主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因公开受贿,考完之后,物议沸腾,考生集体到文庙去哭庙。任克溥上疏:“北闱榜发之后,途谣巷议,到处都有不满怨言,此中弊窦甚多”。

顺治帝令将疏内有名人犯拿至吏部、都察院会审。经察明属实,下令将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陆贻吉、项绍芳、田耜、邬作霖等七人立斩,家产籍没,有一百零八人流徙宁古塔。几至穷追究底,蔓延全国,死者不绝于耳。

任克溥与康熙皇帝

任克溥,字海眉,绰号任帽子,聊城县人,清顺治六年进士,历任南阳推官,吏科给事中,通政使等职。任克溥为官清正,机智多谋,才智过人,他的不少轶事在聊城乡里被传为佳话,这里只说闹龙街的故事。

康熙四十二年的阳春三月,康熙帝顺运河南下,巡视江南。一日来到东昌府(聊城)的大码头,只见杨柳吐絮,桃花盛开,岸上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生意兴隆,一派热闹景象,康熙帝见此地热闹非凡,随问左右:“这里是什么地方?”随答道:“这是东昌的大码头。”康熙即下令抛锚停船,要在这里歇息几天。康熙下船后找了一家小小店房住下,告诉随从:“万岁爷要在此地微服私访,察看民情。如有人问只说是去江南做生意的好了。”

第二天早饭后,康熙只身出门,他知道东昌府是任克溥的故里,他现已告老还家,打听到任的公馆后,即进门往里走去时,即被看门的家人拦住去路,问道:“您从那道而来?是找谁的?为什么进门直闯?”康熙帝粗声大气地说:“我是来找人蝎子的。”家人一听火了:“你是什么人,敢呼老爷绰号,竟是这样无理!”康熙说:“你只管这样禀报你家老爷好了,叫他亲来迎接,他若不肯出来,我扭头就走。”家人听了他的言语,心想,此人定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只好如此这般的禀报了主人,任料到事出有因,赶紧整理衣冠同家人一块出来看个究竟。当走到门口看清是皇帝康熙时,顿时身上直冒冷汗,急步向前行施国礼,康熙连忙摆手说:“不必了,不必了。”随将康熙让进客厅,落座后拱手拜问:“万岁爷何事驾到我们这小小府城?”康熙说:“我这次巡视江南,顺便看望朕的老臣。”并又交待说:“朕在东昌府察看一下民情。朕要一人外出万不得暴露身份,朕是早出晚归,只在你处住宿。”任克溥心领神会,唯唯从命。

闹龙街

一天,康熙步出东门,过了水桥,行至不远,转身向路南米市街走去,这条小街人还不少,卖米的,卖面的,摆摊卖杂货的,十分热闹。康熙走近路西一家“八仙居”字号的饭馆。在南头一张桌子上坐着两个年逾花甲的老头,一胖一瘦,正在喝酒解闷。从他们的谈话中,已看出有些醉意,边喝边嚷,扯东道西,漫无边际。胖得像弥勒佛似的老头忽然低声对那瘦猴似的老头说:“你看刚进来的那个老头真古怪,进得门来,一不要酒二不要菜,独自一人,呆若木鸡地坐在那里,你能想法把他引过头来说话吗?”瘦老头说:“那有何难啊,这事我准能办到,若办不到愿受罚三杯。但是,这事我要办到了,你要饮酒三杯。”两人说定后,瘦老头起身朝南走去,边走边跺脚,那人只当没听见,无动于衷,快走到那人座位时,瘦老头又连连咳嗽几声,那人仍装聋作哑,坦然自若,不动声色。这时瘦老头有点生气了,心想莫非这人真的炮打不惊?好,我再给他使点眼色看看。他看清了那老头面朝南,后脑勺朝北,乌黑的发鬓在头顶上,又刚剃过头,还有点微微发光呢。这瘦老头伸手刚要撸这老头的后脑勺,猛又把手缩了回来。心想“不行,别惹出是非……”而后随再起肩膀上狠狠拍了两下,康熙一惊,猛转过身来,怒气冲冲地问道:“你这人为何这般无理?”瘦老头嬉皮笑脸的答道:“噢,是你老人家,认错人了,对不起,你打我两拳吧。”

康熙帝在这里第一次外出私访,不但没有听到黎民百姓对朝政的反映和对社会的议论,反而受辱,非常恼火。出得饭馆直奔任克溥的公馆走去。任见康熙回来,神色有些反常,上前忙问:“怎么啦?万岁爷莫非在外遇到什么不顺心之事。”康熙说:“什么事也没有,明天朕要返京!”任见万岁爷真的着了急,急忙跪倒在地:“万岁爷受了什么冤屈,只管告诉老臣,我当效犬马之劳,万岁爷如不肯说出,我跪到天黑也不起来… …”康熙帝长叹一声,很不耐烦地说:“你是朕的老臣,朕才实言相告,今天朕在一家‘八仙居’饭馆里,遇到一人,欺人太甚,东昌府人无理!… …老臣,告诉你的亲友,十天内搬出城去,不然别说朕对你不留情面,明日回京后,就要下令血洗东昌府!”

任克溥听后,仰面哈哈大笑起来。康熙大为不解地说:“朕在外受辱,你为何哈哈大笑?”“万岁爷,你知道你去的那个地方叫什么街吗?”康熙说:“朕哪里知道,朕看那条街热闹,卖米的不少,是在‘八仙居’落座的” 。“这就对了,在这里我给你道喜了”。康熙随问:“道的什么喜?”

任克溥说:“那就是闹龙街,在向南走就是“龙洼”,东南角那个土山就是‘二龙山’。我们东昌府虽是弹丸之地,却是鲁西的一块宝地,神仙云集的地方。古楼下三天不过神仙,就会腥血烂臭,东昌府常有天下能人来往,今天你犯地名了,闹龙街有人打扰,这说明龙仙相遇,这是大吉大利之兆,万岁定能江山千载稳如泰山,富贵荣华,万寿无疆。”

康熙听后连连点头,随后将血洗东昌府一事作为罢论。此后“闹龙街”叫得更响了。

光岳楼的传说

明朝洪武七年,驻守东昌府的官员陈镛,要利用筑城剩余木料,在城中心,修建一座雄伟壮观的楼阁,用以瞭敌遣兵和设鼓报时。这一建议,受到全城百姓的赞赏。

陈镛对楼阁建筑的要求是:基座要有十字拱门通道,上部为四层全木结构,外加围廊,不准用一寸铁钉,并限期一年完工。承办人按要求建起了青砖底座,可全木型的楼体,却总也拿不出一张可心的图样,所以工程迟迟不能进行。正在大家焦愁之际,一日,在木场的废料堆旁边坐下了一位像似寻找活计的木工老头。他一边听着大家的议论,一边用手扒拉着废料堆儿,在低头暗暗发笑。木工头儿见他把粗细不等的木条捡了一堆,不带好气地说道:“哎哎,要找营生去乡下转转吧,这里你搭不上手儿,别在此扒拉废料凑热闹了。”老头笑了笑说:“匠心有成人自请,废材巧用大器成。老弟,您就别为俺操心了。”人们听了老头这一番话,认为他有些憨傻,都对他不再留意了。第二天一早,当一名工匠出来晨解时,发现在老头停坐处,却放着一个用杂木条搭扣的精巧楼阁模型。他急忙回报了工头,工头来此一看,不禁惊呆了!原来这模型,正是想建的楼阁的雏形。他让人四处寻找老头,可老头早已无影无踪了。

工匠们听说一夜间有了模型,都争先恐后地围上来观看,只见这小小楼阁,全用粗细方圆不等的木工废料,纵横交错地搭扣着,五向楼角带廊,四面拱排檐,歇山十字脊,坚固异常。人们不仅惊叹这技艺的高超,而且高兴地说道:“有这座模型作样,就不愁如期交工了。”

于是大家各自作了分工,备料的备料,成型的成型,便七手八脚地干将起来。第一层最要紧的工料是四十根一搂多粗、三丈多高的立柱。由于它是全楼的基础,因此不仅要选料精良,而且根根要尺寸准确。三十九根已经备好,谁知在截锯第四十根时,却发现中心存有严重糠洞,不能使用。这么大的木料没有余数,这可咋办?去外地采购,不说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料源,光是远程运输,也是个大难题儿。一时间,大家又长吁短叹,这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时,那位失踪的木工老头,又出现在了木料场上。工头见他如见了救星,忙迎上施礼道:“老师傅,您可来了,快给俺想想办法吧!”木工老头笑着道:“您这次工程我怕搭不上手儿吧!”工头有施礼道:“老师傅,上次怨我有眼不识泰山,对您多有得罪。如没有您赐赠的模型,俺如今也开不了工。今日又遇到缺一立柱的难题,还请您老在给想想办法吧。”

木工老头笑道:“此非难事,你今日令人备下锯末五车,芦席二十领,水胶二十斤,明日不误你应用就是了。”

工头听了哪敢怠慢,忙吩咐众人准备。要的料一一备齐,老头却在一边闭眼养神,睡着了。工头不敢惊动于他,只好让人备下酒饭,置于老人身边。

第二天一早,只见在工料场的空地上,出现了一条又粗又长用芦席紧紧卷着的圆型物体。工头让人打开芦席一看,正是需要的立柱。用尺子一量,粗细长短恰好,无需一锯一斧;其质虽全系锯末合成,却坚实如木。工头心里又感激又敬佩,要人去寻找老人时,和上次一样,又不见影儿。四十根基柱很快竖了起来。可是当往上按扣斗拱时,却不是这斗大了,就是那拱的弯度不够,总也不合适儿。画线工说锯工走了墨线,锯工却埋怨线工没有划准尺寸,工头也一时急得束手无策。有人见工头难得光转圈儿,说道:“吵也没用,急也没法,还是去请那位造立柱的老师傅来帮忙吧。”工头虽然点头称是,可嘴上说:“这老人来无踪去无影,可到哪里去找呢?”有个岁数大的工匠说:“那老师傅本事这么高强,我看他不是神仙,也是鲁班祖师,咱烧个香,祈祷祈祷,兴许能让他老人家显显灵。”工头一听在理,于是买来了信香,在木工场点燃,就祈祷起来。整整盼了一天,却连影儿也没盼来。可是在第二天一早,在备作斗拱的木料上,却出现了纵横交错有曲有直的墨线,按状锯木加工成形,相互搭扣,结果个个严实合缝,不大不小。大家这才知道,这全是那位神秘的木工老人所为,只好拜地相谢了。

工程终于如期完工了。庄严宏伟的楼阁,被陈镛验收认可后,大家欢天喜地地拆除了脚手架,由陈镛命名的“余木楼”,明日就要举行落成典礼了。可就在这时,却突然有人发现在楼的最高层的西北角正檐下,露着半拃长的一根椽头。上去锯吧,又得重搭脚手架,十分费工,不锯吧,又十分碍眼。这可怎么办?正当大家为难之时,不料那神秘的木工老头,又出现在大家面前。他没等大家求助,只见他慢腾腾地从腰后抽出一把利斧,往那椽子头上一扔,只听“嚓”的一声响,便把那长出的椽子头砍齐了。在众人一片欢呼声中,共头去寻找老头时,老人却不见了。人们纷纷议论说,这一定是鲁班祖师所为。大家为了纪念鲁班在建楼中的功绩,特在一楼北墙,修了一个小型的鲁班祠,里面画上了鲁班像,以示纪念。现在鲁班的画像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小祠堂尚在,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供奉鲁班的地方。

乾隆与古楼莲花井的故事

“东昌府,三件宝、铁塔、古楼、玉皇皋”这是东昌府有口皆碑的民谣。日经月行、天演地变,如今玉皇皋已不知去向,那铁塔也是重新装修的,唯独这古楼,作为聊城的象征,六百多年一直矗立于古城中心。说来也怪,这古楼全是木头造的,按常理是极易发生火灾的,而古楼却连一次小火灾也没发生过,据说当年日本鬼子看着咱古楼好,但又运不走,就想毁了它,但是他们用炸弹炸不着,而后又用棉被围在柱子上,浇上汽油点,但还是点不着,最后只好灰溜溜的滚了;这聊城(古东昌府)城里下雨劈死过不少人,那古楼在聊城最高,竟然从未受过雷劈,这古楼确实有点说头,老人们常讲;这古楼顶上有四个狮子四条龙守着,天爷爷打雷劈谁也不敢碰它;这古楼底下有海眼,什么都能点着,就是古楼点不着,这是为啥?还不是海龙王护着哩。若说古楼顶上有四只狮子、四条龙,这人们都信,离它老远的地方都可以看见,那四只狮子就蹲在十字脊上,那四个大吻就是四条龙,高高地望着天空。但如果说古楼有海眼,那年轻人都不信,海离聊城那么远怎么通过来的?可你说不信,老人们就生气,说你年轻不晓事理,而后还要拉你去看看海眼,也就是“水滴莲花井。”

老人一开口总是康乾盛世。那乾隆皇帝登基正赶上好时候,祖宗不光打了天下,而且治理多年,正赶上太平盛世,这个小皇帝好玩,游山玩水,七下江南,五次东巡,九次过东昌府,那可都是顺着京杭运河坐龙船来的,这乾隆皇帝来到东昌总要登上古楼观望整个东昌城,而且有几次住在二层文昌阁里,这叫别有风味吗?这一次他带着新选进宫的刘妃出游,这刘妃年方十五,生的如花似玉,象林中百灵,还十分贪玩。次日清晨,二人早早醒来,那刘妃说:“皇上,早晨登上极顶观望日出必定十分美好,不知皇上意下如何”。乾隆欣然应允、沃野千里,红日冉冉升起,泰岳隐隐约约,令人心旷神怡,乾隆不禁又吟起诗来。二人观玩一会,刘妃又被顶楼内室的雕梁画柱所吸引,特别是屋顶中有个大莲蓬,四周全是荷叶、荷花,这些均为水中洁净吉祥之物,名曰:藻井,其意即为避邪避火。猛地,刘妃叫道:“皇上快来看”,乾隆走过去,顺着刘妃手指看去,只见大莲蓬中间荷叶上也有许多亮晶晶的小水滴。只见那大水滴更大更长了,坠落下来,刘妃戏笑地避开。水落有声,水滴直落楼下井中。说到这井乾隆早有耳闻,东昌人说这是龙眼,海目,其深无法测得。这皇帝也趣兴大发,立即与刘妃下楼去看个究竟,二人赶到楼下中心的井边,可巧,又一水滴滴落井内,正好砸中水中映出的那朵莲花上,乾隆赞叹道“真是水滴莲花井啊”。咕隆一声,一个水泡应声泛起,接着一条红鱼泛波而出,惊得乾隆说不出话来,喜得刘妃拍手叫绝,那红鱼摇着尾巴,翻着身子,似乎与刘妃嬉戏,在水面上游来有去,两只大突突的眼睛只瞪着刘妃。刘妃顺手拔下头发上的金簪投了下去,不巧正刺中那红鱼脊背,那红鱼立即不动了,慢慢地沉了下去。乾隆不悦“身为妃子,为何顺手杀生,今日要烧香赎罪才是。”刘妃吓得低下了头。

数十年后,乾隆又出巡来到东海碣石,望着万顷碧波,乾隆吟起曹操的诗来,“东临碣石,一观沧海…”突然,波浪之中,腾起一片红水花,一条大红鱼跃水而出,直向乾隆游来。乾隆吓得后退两步,但那红鱼似乎并无恶意,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大口一张一合,像是对乾隆述说什么,乾隆发现红鱼脊背上金光一闪,他不由自主地向前看个究竟,啊,仔细看去,那闪金光的竟是一枚金簪,乾隆大声叹道:“真乃神物”。

假若那古楼底下的井不是海眼,这红鱼又是如何来到东海里的呢?

山陕会馆的故事关公显灵

聊城的山陕会馆,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它不仅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和亭榭楼阁的精美建筑而著称,而馆内那尊栩栩如生的关羽雕像和“义气千秋”的匾额,也甚为游人所注目。有人会问,在商贾歇息聚会的场所,为啥会塑有关羽之像呢?这是因为关羽乃山西蒲州人士。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一是为了祈求关羽的保佑,二是为了借关羽的生威,为家乡增添荣耀,才特意塑了关羽之像。
可是在会馆和神像落成之后,会馆的主持却做了一梦,梦见关羽嘱曰:“此馆乃商贾聚集之地,不应将吾像塑于此中。即以为之,俺亦不再有违众望;但有一条须记:关某生前虽有功于世,但也多有过失。因此,凡说书唱戏,不得宣扬与我;如若违俺所嘱,可不要怨吾无礼!”主持听了,忙跪地参拜,连声称是。待抬头观看时,关羽早已离去。主持醒来,遂告与众商,大家却似信非信;有的虽有疑议,可谁也不敢轻易违禁。所以会馆虽常有戏班演出,却从未演过关羽的戏。
这一年,从南方来了几位富商,因生意获利甚多,欲借会馆唱戏三日庆贺。其中三位商主,别的戏目不愿看,却偏爱看关羽过关斩将一出。戏班主素知其禁,告知了富商,可这几位富商不信此事,硬要叫演唱。戏班主无法,叫他们与会馆主持交涉。会馆主持一听,要演关羽戏,便将关羽托梦之事,一一作了叙述。富商们说:“梦为心中想,那里有真是。如答应上演‘过五关斩六将’可以重资相酬,不然,则换地演出”。那戏班主一看有利可得,二怕得罪富商,只得破例应允了。

会馆由于从不演唱关羽的戏,今听说忽然开禁,百姓都感是一新事。于是大家奔走相告,这天都来等着观看,使本来就十分热闹的会馆,就更加喧闹异常了。

夜场戏时辰一到,几通锣鼓响过,垫戏唱罢,就是关公过五关斩六将了。谁知关羽正要挑帘出场,突然正堂“轰”的一声响,随即一股浓烟大火,从殿堂里冒了出来。接着狂风大作,火势愈猛,霎时把整个会馆照得通亮。场内人等,一时大乱,有的争着向外奔跑,有的取水扑火,你碰我,我撞你,全混成了一团。可这火势却也奇怪,它只在正堂内燃烧,却不向外漫延,任凭用水泼浇,其势却却丝毫不减。主持在慌乱中,恍知这定是关羽显灵,忙让扮关羽之演员,净脸卸装,并吆喝大家快向关羽塑像叩头认错求情。大家让戏班主一喊,也均有所悟,在场内,均原地下跪,祈祷关二爷息怒饶恕。这一来,近风大火,竟顿然自息,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人们赶忙进入正堂观看,只见堂舍完好无损,唯有那几位富商存有银票的银柜被焚无遗。几位富商见此,无不悔痛不已,而在场百姓却对关羽的谦恭之德,都无不更加敬仰。从此城乡间兴修关帝庙的就越来越多了。

耿如杞山陕会馆门前书的故事

【注】耿如杞明代官员,字楚材。少时,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明万历年进士,授为户部主事。思宗时,升任太仆寺卿、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

东昌府的山陕会馆门前,是京杭运河有名的水陆码头。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春闱开考,各方举子向京城云集。这天,骤雨突降,百舸千帆为避雨泊于码头,其中一只花篷客船,高高的桅杆顶端飘扬着彩旗,上有“精读天下书”五个绣金大字,船头上整齐地排着一摞线装书卷。

霎时间雨过天晴。从舱底走出一年少男子,此人仪表不凡,神气十足。他见书被淋湿,吆三喝四命船工向岸上搬书晾晒。无数举子纷纷瞪大了眼睛,有的仰望:“精读天下书”的大旗,有的争看摆在会馆门前晾晒的那一大片书籍,想从中猎取知识,有的交头接耳赞叹不已。

这时,东昌府的文人举子,也赶来准备乘船北上。来到码头一看,呦嗬!天下竟有这样狂妄之人!又见那么多书卷摆放地上,不必细问,书主名曰晒书,实为赛书。真乃欺我东昌无人!一怒之下,决议要与狂生比个高低。

众文士细看书堆,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许多书卷未曾读过,顿觉心怯腿软。书主斜视众人,冷冷一笑:“哼哼,我乃江南才子,到此千里,遇举子数百,无不望旗兴叹,观书退却。区区东昌,量也无饱学高士”。说罢,趾高气扬,漫步于东昌文士之间。众文士面面相觑,怒不可遏。那江南才子正欲挥手装船起锚,忽有一人抓住他的胳膊。他扭头看去,见是一个衣衫不整,头大身长,一只眼睛,年纪不过十七、八岁的少年男子。未等开口,那少年拱手说道:“仁兄,恕我冒昧,敢问你是赴京应试?如若不嫌,小弟愿与同行”。那江南才子哈哈大笑,欲扬手而去又怕那人缠住不放,便说:“独目盲盲岂为群英之首?”少年忍怒说道:“群星朗朗,不沾一月之光。”那江南才子停住脚步,心中暗想,此人不凡,莫要小看。随道:“小弟说话不要耳边生火。”少年紧接一句:“你老兄也不要口下吞天”。那江南才子瞪目结舌,无言答对。

原来这位少年男子,是东昌府有名的寒士,姓耿名如杞。家贫好读,博览群书且聪敏强记,人称“耿书篓子”。别看这位长相不怎么样的耿如杞,一肚子的经文,既有唇枪舌剑的口才,又有争胜好强的性格,对这江南举子的狂妄哪能置若罔闻。

江南才子被挫,引起一片哄笑之声,他慌作一团,忿忿不平,正要发作,却不知耿如杞哪里去了,只见人群向书堆旁的空场涌去。江南才子拨开人丛一看,啊!那耿如杞竟然敞胸露腹仰在地上。他急忙上前斥道:“你这人躺在我晒书之地,装何疯癫?”耿书篓子知是那江南狂子,闭目应道:“我在晒书!”才子道:“这里所晒书卷全是我的,你哪儿有书可晒?”耿书篓子拍着自己的胸腹说道:“这儿,五脏六腑全是书卷”。才子怒道:“看你赖皮之极,腹中能有几何!”耿如杞反唇相讥:“小范老子胸有数万甲兵,耿某腹中之书何止万卷!”江南才子哪能忍下人等讥刺,忿然说道:“我倒要看看你胸中书卷。”说着从书堆捡出一卷,“且请背来!”耿书篓子忽地站起:“你要比试高低?”“对,是个输赢!”……
看热闹的人闻声凑近,越聚越多,有的呐喊助威,有的激将双方,于是二人击掌说定:江南才子输了,落旗罢试;耿书篓输了,头顶香盆送江南才子进京。“好啊!好啊!”众人齐声呼叫。稍静之后,背书比赛。
第一轮江南才子作考。只见他不慌不忙,瞥一眼《大学》、《中庸》,冷不丁抽一部《周易》,来了个劈章摘句:“请背‘六五’女辞。”耿书篓子好似早有所备,张口即诵。背毕,才子虽不点头,心中却暗暗一震。接道:“请解乎”。耿书篓子立即摇头晃脑解曰:“君子由其诚,辉光以照,非无悔,亦合正道而喜。”江南才子只好点头称是。该耿书篓子考了。他也来了个“‘鹏子涉子南冥也’何出?”对手应声答曰:“《庄子》篇,逍遥游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九万里”。不但答上句出何书又接了几句,示了一下威……,耿书篓子点了点头。心说,行,这老兄还有两下子。

这二位少年才子,四眉紧皱,绞尽脑汁,真乃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这个或整篇或断句,那个专拣那生僻处,猛击突袭。可对方却张口即来,对答入流。这个之乎者也,那位唉吁焉哉。那众多看客时而赞叹叫绝,时而蹙眉担心,不知不觉已过午时。

又该耿书篓子作考了。他双眉一扬,指一本“冷落”在书堆旁的《万年历》,道:“这历书怕是仁兄熟读的,请一背。”那江南才子一愣,原来这《皇历》人所共知,是专供推算历法的。你就是长了八个脑袋也难背记。可这《皇历》终属“书卷”之列,况且又在所晒之数,叫他背来也无可挑剔。看众兴起,一阵喧闹,那东昌文士更是个个喜形于色,以为江南狂子献丑无疑了。谁料片刻之后,江南才子竟然应道:“背背何难,但有一件,我背之后请君复背!”话中饱含不屑。耿书篓子也硬着头皮应道:“奉陪!”那江南才子就放声背诵,虽时有停顿,但朗朗之声却如雨打芭蕉,滚珠过盘。背毕,略显疲惫之感,眯起双眼等待对方复背。那耿书篓子顿时脸泛红潮,色现不宁。东昌府众文士呆若木鸡。忽而耿书篓子微露笑容打躬道:“仁兄实乃才子,佩服,佩服!只是耿某若再从头背起,步人后尘,贻笑大方,我愿把这《皇历》倒背!”说毕,背诵之声如仙人吐珠。

那呆若木鸡的众文士眼也转了,舌也活了。再看江南才子,脸色发白,唇齿打颤,原来刚才自己所背已是软弓硬拉,有几处是含混而过。见这耿书篓子却能倒背如流,心中叹道:“此区区小府即能败己,况天下乎?此乃轻狂当极,天眼不容……。” 晒(赛)场上忽起一阵哄笑,那耿书篓子被这一助,更是背得起劲。不料突然被一声“仁兄且住”打断,抬眼看时,只见那江南才子双手抱奉过顶道:“恕小弟之狂,愿拜下风!”说毕转身上船,好一副颓丧气色。

“晒(赛)书结束了”。看众赞不绝口,东昌众文士无不雀跃相庆。可耿书篓子却面现愧色,连连叹道:“我实不如那江南才子!”你道他赢了人家为何又这般嗟叹!原来,在赛书中他早已觉出对手不凡,这背《皇历》乃是孤注一掷,别说倒背,正背他也背不下来。只是巧借人家背了一遍,才以他惊人的头脑强记了后半部门。今番虽赢而实觉羞愧。耿书篓子看那远去的篷船,久久不去,一番对人敬佩对己忏悔和感慨之情。使他绝了应试之念,归家发愤再读。

后来他们二人同舟进京,同科登第,官垒高职,十分相敬。

凤凰城的传说

据说过去聊城一带,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梧桐林。在林中有一棵像碾盘粗的桐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树上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这林中百鸟,生活得十分欢快。可有一年忽然发了大水,东海的一条黑龙,乘着汹涌的波涛,来到了此地。它见此处树木成林,百鸟争鸣,就想将此地霸为己有,可凤凰不肯,双方就争斗起来。公凤凰与黑龙斗了一天一夜,因敌不过黑龙,被活活累死了。母凤凰由于腹中有蛋,怕绝了后代,将无法为丈夫报仇,便暂时离开了这里,鸟王一走,百鸟俱散,桐树被水泡烂,从此这儿就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就起名叫它东州湖。黑龙也就在此地安了家。

有一年,管辖东州湖的地方官,到这里巡视时,看到这里湖水透明,景色迷人,是块好地方,便打算在这大湖中建造了一座湖城。主意已定,便给皇帝奏了一本,皇帝阅准后,拔来了建城费用,这位官员就到处寻找能工巧匠,准备动工,可工匠们一听说要在湖中建城,都感工程艰难,均摇头推辞,这下可使地方官作了大难。

这天夜里,地方官刚要睡,忽然梦见一只凤凰,从天空飞来。它停在半空,对地方官说道:“你要想建城,不就会有俩人来帮助你,一人叫王东,一人叫王昌,你要嘱咐四门衙役,千万不要错过了他们。”说完,展翅飞去。这地方官醒来,知道是仙鸟托梦,于是便吩咐四门守卫衙役,注意查问叫王东和王昌的人,凡有叫此名者,就以高师相请。

那凤凰为何托梦地方官,建城要有二王相帮呢?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上面说过,母凤凰离开后,本想自己生儿育女,将来好报仇。可没想公凤凰死后,由于母凤凰过于哀伤,虽按时生了俩蛋,都未孵育出来。母凤凰没了法儿,便借了一位画工之手,变化了己身。这时,东州湖边,有一位叫王成的单身农民。他在集上见一张凤凰画得甚好,便将其买回家中。没想到,这画贴到墙上,白天是只凤凰,晚上却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走了下来。开始她帮助王成烧水做饭,后来时间长了,就和王成结成了夫妻。自名为凤姑,不到三年便生了二子。一等兄弟长大成人,凤姑向他们叙说了黑龙霸占东州湖的细节。为使他们有朝一日为东州湖百姓除恶建功,便带他们远离家门,去拜仙学艺去了,因为其父姓王,所以哥哥起名叫王东,弟弟起名叫王昌。凤姑听说要在东州湖修建城池,感到报仇的时机来了,于是便决定向让二子帮助修好城池,尔后再待机向黑龙报仇。

这日王东、王昌遵照母亲嘱咐,主动来找官府。在城门口一通姓名,守城衙役一听来了王东、王昌,似见了贵人,连忙带去见了地方官。地方官更是热情相迎。酒宴之后,地方官问二王兄弟,要建此城,需先筹何种工料?王东道:“深水之中建城,基础为重,形体为首,我弟善其图形,精其木工,可先备大船十艘,桩工五百人,听其分派;我专其垒砌,可招石工千人,听我指派。”地方官一听,他们只要工匠,却不讲工料,于是问道:“那建城工料需要多少?”王东道:“欲打好基础,需桩木五千,方石十万块。”地方官一听,为难地说:“哎呀,如此多的桩石,本官可一时难以筹办!”王东道:“桩石不必你们筹办,到时自有船只送来,你们只尽快把工匠招齐,也就行了。”地方官一听,甚是高兴。于是忙分派衙役,往四乡征招去了。不几日工匠招齐,就只等动工了。这天,大家正不知桩石从何处运来,只见湖面的远方忽然来了百条大船。船上不见船工,却都撑着凤头大帆,乘风破浪,向料场开来。人们向上空一看,原来有一只凤凰在给船队领航。船靠料场,工匠们连忙搬卸。一看桩木,不但粗细一样,且数目正好。那石块也不仅方方正正,正好十万,且每块中间,都按桩木粗细开有圆孔,大家知道,这是凤仙相助。都欲叩头相拜时,只见那空中凤凰,鸣叫了三声,便展翅又引船队飞走了。

工料已齐,王昌便带领船只和桩木向湖中出发了。他按照事先画好的图形,定了点,先让桩工一条条打下了桩木,这边,王东指挥着石工,把石料按桩串铺。就这样,兄弟二人指挥工匠,一连干了九九八十一天,一座方方正正,四面全为扭头门的湖城基础,就全部建成了。王东对地方官说:“基础已就,垒砖起墙甚易,我们学艺甚忙,只好先告辞了。以后如需相助之事,定会再来。”地方官挽留不住,谨以厚礼相赠,兄弟二人均分文不取,便匆匆离去。

这地方官又招来工匠,烧砖备灰,照二王兄弟垒好的基础,经过数年的垒砌,一座雄伟壮观的湖城,终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运料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凤凰城建成后,由于此地水产丰富,商贾云集,便很快昌盛繁荣起来。可谁知,在建城期间,这湖中黑龙恰巧去东海探亲去了。等他回来一看,这湖中竟出现了一座雄伟的城府,心中十分恼怒,便立即兴风作浪,要把这新城摧毁。一时间,天空中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湖面上狂涛四起,水涨数尺,使新城摇摇晃晃,眼看就要倾倒。城中百姓,不知得罪了哪家天神,便纷纷在城头上焚香叩头,祈求宽恕。可是这不但不灵,反而风浪更凶。正在这时,王东、王昌兄弟却应时赶来。他们对百姓说:“这是湖中的黑龙在作怪,只有将它赶走,才能保住城府。”说完,俩人纵身一跃,全跳入水中,一起与黑龙搏斗起来。只见黑龙跃出水面,张牙舞爪欲抓二王兄弟。二王兄弟一人抱住龙头,一人抓住龙尾,挥起拳头,就是一阵好打。黑龙哪肯示弱,它猛一摇头摆尾,将二王兄弟摔出好远。二王兄弟趁黑龙向他们扑来,一挺身子,又双双跨上龙背,黑龙抓咬不着,便在水中翻滚起来。他们就这样拼斗了一个时辰,眼看二王兄弟又要被摔下,天空忽然飞来一只凤凰,它高声鸣叫了三声,只见它从身上叼下两只长长的羽毛,喊了一声“孩儿接剑”,羽毛顿时变成了两把利剑,向二王兄弟落去。二王兄弟将剑接住,一个砍向龙头,一个砍向龙尾,湖水顿时变成鲜红的血涛。黑龙受伤不敢恋战,身子一沉,尾巴一摆,钻进水底扒出一条水道,逃往东海去了。

黑龙虽然负伤逃走了,可被它扒出的一条水道,却冒出滚滚激流,使水面眼看升高了许多。凤凰见此,在空中喊道:“孩儿,此水通海,难以阻挡,为了拯救凤凰城的百姓,你们只有献身了!”二王兄弟听此,先后钻入水下,用身子堵在了水道口上。

水不再冒了,风雨雷电也停息了,凤凰城又恢复了平静。天空的凤凰见全城的百姓又向它顶礼拜谢,又放声鸣叫三声,不知是对百姓的回谢,还是对二王兄弟的哀悼,便展翅飞走了。

后来,人们为了感谢二王兄弟献身救众人的高尚品德,便取二人名字的两字,将凤凰城改为东昌府了。

标签: 康熙  江南  聊城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