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人气:作者:未知
1、良渚文化分布在哪里?中国东南地区
2、怒族人口人数及其人口分布地区
3、中国地区文化差异,各地自有独特之处
4、阿昌族人口及其在云南地区的分布
5、中国各地不同地区特有的饮茶文化
6、猜你喜欢:
本期城市文化带我们去了解良渚文化分布,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继续往下看吧!
分布范围
地理分布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怒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这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独具特色的怒家歌舞、风味独特的怒家酒饭,是怒族赠送给人们的礼物。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怒族,了解怒族人口数及其分布地区。
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怒族人口共有3752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原碧江县)、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支系分布
1、怒苏支系,约12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县和福贡县,自称怒苏,说怒苏语,属于彝语支,分3个方言。
2、柔若支系,约22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少量分布在泸水县,说柔若语,属于彝语支。
3、阿侬支系,约7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自称阿侬,多数已改用傈僳语或汉语,仅有380人说阿侬语,属于侬语支。
4、独龙支系,约65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丙中洛区,自称也是阿侬,说独龙语贡山方言,属于侬语支。
神奇的地理环境
怒族的聚居区域位于云南、西藏两省(区)和缅甸、印度两国的结合部。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源自唐古拉山的怒江(流入缅甸后称之为萨尔温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造就了举世闻名的东方大峡谷——怒江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的山光水色,雄奇俊逸兼于一身。随着节气的变幻,那些奇峰怪石、飞泉瀑布、激流险滩、古树龙竹,呈现出四季景色,四时风光。时而有云遮雾飘飘然的虚幻,时而有云退雾去赫赫然的伟岸,使人留连遐想。
怒江大峡谷,山奇、水奇,动物、植物也奇。横断山处于亚洲大陆东西南北动植物的交汇地带。人们称誉云南是动植物的王国,横断山却是王国中的皇冠,而处于横断山川腹部的怒江大峡谷,则堪称皇冠上的明珠。
大峡谷中的珍奇动、植物,有羚牛、马麝、云豹、印支虎、猕猴、熊猴、戴帽叶猴等;大青树、大树杜鹃、楠木、松杉及药用植物,甚至还有亿万年前遗存的“活化石”树。
大峡谷两山夹一江之间,高山深谷的地形,海拔相差很大,峡谷东侧的碧罗雪山(又称怒山),海拔4000多米,西侧的高黎贡山,海拔5000多米,峡谷底部的最宽处仅20公里,而垂直落差则有2000—3000米。无论是山高谷深的数据还是多变的立体气候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就算和美国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相比,怒江峡谷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一块磅礴的土地上,孕育了许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种。中国也作为世界一大国家之一,有着不少的文化代表。中国除了一些民族差异之一,南北地区也有着文化习俗的不同。
那么,本期详解中国地区文化差异。
中国不同地域,风俗习惯是不同的,比如苏南浙北多出才子学者,这是和这一地区历史上经济富足。有钱读书,有足够的时间做研究分不开的。山西,徽州,温州,潮汕,福建出商人,这和多山的地形,贫瘠的土地不足以靠农业养活分不开。浙江人重视面子,所以人多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
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
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
南方人的行为较少受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有些“离经叛道”。从行为指向来看,北方人注重社会进取,行为指向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他们是“社会功利主义者”;南方人注重自然进取,行为指向是物质利益的获得,他们是“自然主义者”;北方人锢抑自我,贬抑个性,是一种“非我主义者”;南方人释放自我,强调个性,是一种“自我主义者”。
我国的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他们聚居在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期的阿昌族文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阿昌族人口及其在云南地区的分布。
据清王凤文《云龙记往》载,云龙“俄昌”人,自其首领早慨始传至元末,已有35代。早慨制定“铁印券”,规定酋长以长子继承,开始了世袭制。早慨以后十余世,“俄昌”人日益强盛,与金齿、僰国皆通商。约10世纪,受大理王段氏封诰。当时外来商人教会阿昌人民种田,农业逐步发展。元、明设云龙州,大量白族、汉族人民相继迁入,这里的“俄昌”人,部分西迁至腾冲一带,部分融合于白族、汉族中。
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腾冲一带,元以前即有“莪昌”人居住(《元史地理志·金齿宣抚司》),明正德《云南志》认为即唐代的“寻传”人。那时“寻传”人属南诏的镇西节度管辖,还过着“俗无丝纩”、“散漫山中无君长”的原始生活。“寻传”人在发展过程中至元明时期已逐渐分化为阿昌族和景颇族中的一部分。
明洪武十六年(1383)左纳率部归顺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敕赐汉人段保为云龙州掌印土知州,阿昌族降为被统治民族,并向西南迁至德宏境内,渐失本土。
阿昌族聚居的户腊撒,明初属麓川宣慰使司。15世纪中叶,明将王骥三征麓川后,属陇川宣抚司。王骥分封其属官赖罗义和况本为把总,分别掌管户撒、腊撤,成为世袭领主。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阿昌族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清初承袭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吴三桂把户腊撤地区改为“勋庄”。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废“勋庄”,仍归原先赖、况两家承袭。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户腊撒地区归腾越州管辖。乾隆年间,南甸土司辖区的阿昌族,除了向傣族封建领主交纳贡税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沦为附近汉、傣地主的佃户。同时受封建领主、地主的双重剥削。民国时期,云南军阀在陇川、梁河等地建设治局,推行保甲制,但封建土司制度延至建国前夕,统治阿昌族达500余年之久。阿昌族每年除固定向土司交纳“三大款”(官租、大烟款、地基银子)外,各寨还负担专门的劳役。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论古今,茶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饮料,古人把茶列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可见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各地围绕着饮茶而形成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影响深远。那么今天就来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地区特有的饮茶文化。
中国各地饮茶文化之广东人的饮茶习俗 饮茶是广东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其中最有地方特色的,当属饮早茶。清晨起床以后,在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先去茶楼饮早茶,名茶美点,一盅两件,既解决了早餐,也是一种绝妙享受。茶点,即是茶水与点心。茶有红茶、乌龙茶等种类,点心的种类就更多了。当然茶楼并不仅仅是为早茶才开的,多是早上5点多钟开门迎客,直到午夜才收市,茶客从早到夜不断,“三茶两饭直落”。
在生意场上,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广东的商业社会的。清闲、舒适的茶楼,变成了商业谈判的地点,使得茶楼不再只是人们闲谈,打发时光的悠静场所。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幅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正是广东人在茶楼饮茶的心理写照。
广东人的饮茶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同还在于他们饮茶特有的“礼节”。服务员倒茶时,客人一般以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表示谢意。传说这一风俗源出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一次扮作仆从的皇帝给扮作主子的随从斟茶,随从感恩戴德、惊恐万状,本应下跪叩拜,但又怕暴露了皇室身份,于是灵机一动,遂以两指微屈,轻扣桌面代之叩礼,并一直传袭至今。
在茶楼里,当客人需要续水时,只要把壶盖打开,服务员便会意而来。关于这一礼仪的由来,相传是过去有一富商到茶楼饮茶,叫堂倌给他加水,堂倌刚把壶盖打开,他“呵嗬”大叫一声,赖称壶中有只价值千金的画眉给堂倌放飞了,定要茶楼赔偿。
老板无奈之下,从此规定,茶客凡要加水者,自己打开壶盖,以防有诈。时至今日,这习惯动作已成为茶客要加水的示意信号,无须叫唤服务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