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有三思:思危、思退、思变(做人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时间:2023-03-09人气:作者:未知

做人有三思:思危、思退、思变(做人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居安思危,欲进思退,欲通思变 。

在安逸的环境里,需要有危机的意识;

在矛盾的氛围里,需要有退步的担当;

在变化的世界里,需要有变通的思维。

如此,人生才能得安,得进,得通。

居安思危

《三国志》中言:“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视祸于未萌”。

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成型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察觉,提早想好对策,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左传》中也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懂得居安思危的人,即使在安定的环境中,也能提高警惕,思考可能潜在的隐患,从而做好应对准备。

春秋战国时期,宋、齐、晋、卫等12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慌了,马上向12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晋国表示同意,其余11国因为惧怕晋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郑国为了答谢晋国,赠送给晋国许多兵车、乐器、乐师和歌女。晋悼公十分高兴,于是把歌女的一半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绎,并对他说:“你这几年中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很顺利,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们一同来享受享受吧!”

然而,魏绎却不肯接受,劝晋悼公说:“现在您能团结和统率许多国家,这是您的能耐,也是大臣齐心合力的结果,我并没有什么功劳,怎能无功受禄呢?不过, 我很愿意您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够想到国家以后的许多事情。听人说:‘安居的时候,应该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能够这样做事才会先有准备,有准备才可避免 失败和灾祸的到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外和明天永远不知道谁会先来,有多少意外都是来得悄无声息,让人毫无准备,给人们造成了惨痛的伤害。

一个人若没有忧患意识,便会沉溺于安逸之中,不仅会对“即时快乐”上瘾,还是让自身处于倒退的状态。

欲进思退

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极大的担当。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户人家来了客人,父亲让儿子去买些酒菜。结果过了半天,儿子也没回来,父亲便出门寻找。

父亲来到桥头,见儿子与人僵持在桥中间,原来两人都要过桥,却互不相让。

父亲见状,就让儿子先提酒菜回去,他留下来和桥上那人对一对,看看究竟谁让谁。

本来各退一步便可各自安好,他们却偏偏都选择了针锋相对。

在矛盾的当口,特别是对方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时候,适时地退让,采取迂回的方法,或许是达到目标更快的路径。

适度的退让,看似便宜了对方,其实是给自己空间,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

懂得退一步的人,善于在矛盾面前克制自己,将大度与理智展示在人前。大智若愚,便是如此。

因此,懂得“退”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也是最可怕的人。

退,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不要让自己总是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状态中,每天“觥筹交错”,“目不暇接”。而能让自己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保持独立思考,冷静思考的能力。

《菜根谭》中有言:“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退是一种生活艺术,它不是畏缩,而是蓄势待发,是另一种姿态的前进。

言语上让人一步,行动上留有余地,不必在无需冒进的地方逞血气之勇,换一种思维方式,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

欲通思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只要稍微变通一下就会豁然开朗。在山穷水复之际,换个角度来看待,来改变一些行为因素,结果很可能就会豁然开朗。

一个真正懂得变通的人,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好的判断,绝处能逢生,柳暗见花明。

《周易·系辞下》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切都在时刻改变。多一分主动变通的思虑,便少一分措手不及的窘迫。

懂得变通, 实际上就是接受变化。外部的万事万物都随时在变,那如果做事还拘泥固执,不懂变通,又如何能成功呢?

作家萧伯纳说: “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 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 但可以改变自己。

思变则通,生活处处都可能有死角,懂得及时转弯,人生便会别有一番天地。

- END -

标签: 的人  晋国  居安思危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