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人气:作者:佚名
回答肥料利用率是指施在土壤中的肥料,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营养元素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总施肥量中该元素施入量的百分比。由于受到肥料的种类、性质、土壤类型、作物种类、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肥料利用率会有差别,任何一种肥料施入土壤后都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
一、肥料利用率
1、肥料利用率是指施在土壤中的肥料,在一定时期内,肥料里面的某种营养元素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数量,这一数量占总施肥量中该元素施入量的百分比。肥料利用率通常采用同田半分对比法,就是在同一块地中分成两半,一半施肥,另一半不施肥,这样可以做为对照。
2、肥料的种类、性质、土壤类型、作物种类、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等因素不同,也会对肥料利用率造成影响。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是:根据土壤各种养分的稀缺状况合理施肥;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不同需要合理施肥;改进施肥技术,使肥料的损失量减少到最低限度。
3、不管是哪一种肥料施入土壤后都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因为其中一部分会由于淋失、挥发或被土壤固定而成为作物不可利用的形态。
二、生物肥料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技术
1、生物肥料作用机理
(1)生物肥料本身并不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它主要是通过自身微生物生命活动,改善作物营养条件。比如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参与养分转化,促进作物对养分吸收,分泌各种激素刺激作物根系发育,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等,微生物肥料主要是通过这些达到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
(2)生物肥料主要是增进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来源,而且还可以将土壤中难溶的磷、分解出来,转变为作物能吸收利用的磷、钾化合物,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
(3)生物肥料可以帮助农作物吸收营养根瘤菌,以防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微生物在繁殖中能产生大量的植物生长激素,这些激素可以刺激和调节作物生长,使植株生长健壮,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4)生物肥料还可以增强植物抗病和抗旱能力,生物肥料由于在作物根部会大量生长繁殖,这样就能抑制或减少病原微生物繁殖机会。生物肥料还有抗E物的作用,减轻作物的病害,微生物大量生长,菌丝能增加对水分的吸收,使作物抗早能力提高。
2、生物肥料施用技术
(1)拌种:先将种子表面用水喷潮湿,然后将种子放入菌肥中进行曲搅拌即可,一定要使种子表面均匀粘满菌肥,这样才能播种。
(2)育秧:进行床式或盘式育苗时,可将菌肥拌入育苗土中堆置3天,然后再做成苗床或装入育苗盘。营养钵育苗时,可以先将肥料拌入营养土中,再做成营养钵。
(3)穴施:先将菌肥与湿润的细土拌均匀,然后将其施在移栽或插秧的穴内,最后直接移栽幼苗或插秧覆土即可。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或Neutrocyte)亦称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细胞或嗜中性多核球(NeutrophilicGranulocyte),是血液白细胞的一种,也是哺乳动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种
(186)人喜欢2024-01-21乳癌是由乳房组织发展成的癌症。乳癌的征象包括乳房肿块、乳房形状改变、皮肤凹陷、乳头分泌物或是皮肤出现红色鳞屑状斑块。而出现远端转移的病患,可能会有骨痛(英语:Bonepain)、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或
(173)人喜欢2024-01-21中枢神经系统(英文:centralnervoussystem,缩写:CNS)是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集中的结构,在脊椎动物包括脑和脊髓;在高等无脊椎动物如环节动物和昆虫等,则主要包括腹神经索和一系列的神经
(204)人喜欢2024-01-21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位置特点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月经失调,白带,经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
(176)人喜欢2024-01-2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或Neutrocyte)亦称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细胞或嗜中性多核球(NeutrophilicGranulocyte),是血液白细胞的一种,也是哺乳动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种
(186)人喜欢2024-01-21乳癌是由乳房组织发展成的癌症。乳癌的征象包括乳房肿块、乳房形状改变、皮肤凹陷、乳头分泌物或是皮肤出现红色鳞屑状斑块。而出现远端转移的病患,可能会有骨痛(英语:Bonepain)、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或
(173)人喜欢2024-01-21中枢神经系统(英文:centralnervoussystem,缩写:CNS)是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集中的结构,在脊椎动物包括脑和脊髓;在高等无脊椎动物如环节动物和昆虫等,则主要包括腹神经索和一系列的神经
(204)人喜欢2024-01-21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位置特点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月经失调,白带,经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
(176)人喜欢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