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养殖容易吗(克氏原螯虾对生态的影响)

时间:2022-10-21人气:作者:佚名

克氏原螯虾养殖容易吗(克氏原螯虾对生态的影响)

克氏螯虾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4个属19种龙虾的通称,重0.5公斤上下,是虾类中最大的一类,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那么克氏原螯虾养殖容易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面临的几个难点。

由于克氏原螯虾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命力与繁殖能力均比较强,其种群数量增加很快,已成为我国自然水域中的一个螯虾种。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克氏原螯虾种群发展较快,在长江流域的部分湿地内已经形成优势种群,成为我国淡水螯虾中的一个重要的可供利用的水产资源。

克氏原螯虾味道鲜美,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水产品。虽然含肉率不是很高(有资料介绍出肉率仅有20%左右),但是,克氏原螯虾虾肉营养十分丰富,对克氏原螯虾虾肉营养成分测定的结果证明,在100 g克氏原螯虾虾肉中,含水分8.2%、蛋白质58.5%、脂肪6.0%、几丁质2.1%、灰分16.8%、矿物质6.6%,及少量微量元素。尤其是占体重比例很小的克氏原螯虾的卵黄腺(俗称虾黄),更是味道鲜美且营养极为丰富。克氏原螯虾卵黄腺中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多种游离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克氏原螯虾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虾类,澳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的消费者将其视为水产品中的珍品。

由于克氏原螯虾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市场前景看好,各地迅速掀起了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热潮。在湖北境内,广大养殖业者纷纷利用水稻田、莲藕池、养鱼池等开始养殖克氏原螯虾,其养殖规模发展迅速。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疾病的暴发。从2008年5月份开始,在湖北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给广大养殖业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让广大养殖业者在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盲目性,提高养殖成功率,减少经济损失。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湖北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提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供有志于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实践的同行参考。

1 目前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现有的养殖方式不适应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习性
在我国,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但是,在国外(欧洲与澳洲)人工养殖淡水螯虾已经有了比较长的历史。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关于克氏原螯虾的栖息习性、繁殖方式、掘洞能力、蜕皮与生长速度、对各种天然饵料的嗜好性、体内外附着的病原性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对常用药物的耐受性、耗氧率和窒息点等基础性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资料,而且对其中的部分问题已有了明确结论。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是成功地开展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有利条件。但是,一些养殖业者在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过程中忽视其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点,套用鱼类养殖技术或者是河蟹、对虾的养殖技术,实施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方式,结果导致了克氏原螯虾暴发性疾病的发生、经济损失严重、养殖效果不佳的局面。其实,克氏原螯虾具有比较独特的生活习性,相对于其它的水产养殖动物有较大差别,如其有较强的占地盘和同类相互残食的习性,喜栖息于浅水滩地生活。克氏原螯虾的这种固有的生理、生态习性是不适宜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的。
对人工养殖的任何动物而言,所谓成功的养殖方式就是养殖业者在充分考虑养殖对象习性的前提下,设计能充分满足其特殊生理和生态需求的养殖环境。为了避免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淡水螯虾之间发生相互残食的现象,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在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低密度、开放式或半开放式(水体边安装栅栏)的大水面养殖方式,而且主要实行的是“稻-螯虾-稻”、“稻-螯虾-黄豆”和“螯虾-稻-螯虾”的轮作方式饲养淡水螯虾。
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在我国仍处于摸索阶段,真正适合我国环境条件和养殖习惯的养殖模式还需要深入研究,相关的研究人员对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适宜方式的相关研究也刚开始起步。现在有许多养殖业者因为在条件比较差的水体中可以观察到有克氏原螯虾存在,就错误地认为这种螯虾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抵抗疾病的能力特别强,在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过程中也就没有注重对养殖环境的改善,采用的养殖方式大多直接照搬的池塘养鱼的模式,国内外已经获得的一些较为成熟的养殖技术和模式,也还没有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风险是很大的。

1.2 苗种繁育技术未获得突破,人工养殖苗种来源受到制约
克氏原螯虾的产卵量不大(据有关报道个体抱卵量仅为500~2 000粒),而且群体产卵和孵化时间不同步,繁殖时间也拖的比较长,在湖北通常为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3月,个别水温比较低的水体,如生活在水库、堰塘等水域中的克氏原螯虾,其繁殖季节可延续到翌年的8月。在天然环境中,克氏原螯虾的幼体因为有不少天敌,其成活率相对较低,但是生长速度比较快,在温度适宜(20~32 ℃)的环境中,如果饲料充足,仔幼虾经2~3个月的饲养即可长成成虾。
克氏原螯虾有“抱仔护幼”习性,受精卵经过孵化后发育成?a href="http://www.cnjidan.com/ncp/shanghai.html" title="上海农产品价格">上海谕ǔG榭鱿拢?尾亲虾“抱仔”约为50~200尾。正是克氏原螯虾这种比较特殊的繁殖特性给规模化苗种繁育造成了困难。迄今为止,人工诱导同步产卵虽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繁殖与育苗技术还在探索之中。现在的养殖业者主要采用天然苗种或向养殖水体中投放抱卵虾自繁等方式解决苗种的问题,人工育苗的方式还不能为养殖生产提供大量苗种,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克氏原螯虾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通过不断从野外收集亲虾或者种苗补充养殖克氏原螯虾苗种不足的方式,也很容易将寄生在螯虾身体上的病原生物带入养殖环境,为疾病的防控带来更大的困难。

1.3 饲料开发研究滞后,缺乏专用配合饲料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野外生活的克氏原螯虾胃中食物大多是各种植物的碎片,动物性饵料成分较少。不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完成的试验结果则表明,当环境中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均很丰富时,克氏原螯虾表现出对动物性饵料的强烈嗜好性。因此,在开发研究克氏原螯虾人工配合饲料时,应当充分注意这一点。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开发研究克氏原螯虾人工配合饲料的同时,要考虑饲料的投喂方式,因为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行为也是比较特殊的,研究适合克氏原螯虾摄食行为的饲料投喂方式,对饲料的高效利用肯定是有益的。

1.4 疾病控制技术研究尚属空白,有效控制疾病暴发的风险很大
在对于克氏原螯虾疾病防治中,养殖业者们存在很多误区,错误地认为克氏原螯虾既然能出现在污水沟里,就表明克氏原螯虾有很强的抗病能力,对养殖环境的要求是不高的,于是,在人工饲养克氏原螯虾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对养殖环境的改善和疾病的防控。国外已经有比较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在克氏原螯虾体内、外寄生或者附着的病原生物的种类是很多的,迄今为止,至少已经发现有10种以上的病毒、9种水生动物的病原性细菌、2种有致病力的立克次体、3种真菌[(其中就包括曾经在欧洲淡水螯虾中大流行的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螯虾瘟疫(crayfish plague)”的螯虾丝囊霉Aphanomyces astaci)],还有10多种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有些后生动物还是可以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生物)。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上述这些寄生或者附着在淡水螯虾体内、外的生物大多是属于潜在致病生物,当养殖环境条件好、克氏原螯虾抵抗力正常时并不引起养殖螯虾疾病的发生,只有在养殖环境条件恶化、克氏原螯虾抗病力下降时,才能转化为致病生物而引起克氏原螯虾的疾病发生。
在我国,由于对克氏原螯虾病原生物潜伏状况、疾病发生和流行的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均不清楚,因此,现在不能有效控制克氏原螯虾疾病危害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2 目前急需探索和解决的技术问题

2.1 积极探索有效养殖模式,推动科学养殖进程
根据欧洲和澳洲人工养殖淡水螯虾的经验,在饲养淡水鱼类的池塘中对克氏原螯虾实施集约化养殖,是很难获得理想养殖效果的。在美国和澳洲淡水螯虾的养殖方式虽然有多种,但是,其核心技术就是“广种薄收”。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不能片面追求在单位面积内获得高产,即需要根据淡水螯虾的生活习性,利用稻田、沼泽地、圩滩地等浅水位水域中实施开放或者半开放式的养殖。
要积极探索适合在我国不同养殖地区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方式,选择有特色水域的地方组织有一定养殖基础的克氏原螯虾生产单位联合攻关。收集利用池塘、稻田、沼泽地和其它水生经济作物生产地带养殖克氏原螯虾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对现有合理养殖淡水螯虾的技术进行集成、组装,提出一套操作性强、适合不同地域特点的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并通过选择重点养殖户一起完成养殖技术应用示范,通过技术培训的方式,指导广大养殖业者根据克氏原螯虾的习性,应用合理的养殖技术促进克氏原螯虾养殖业的发展。

2.2 研究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特性,完善苗种繁育生产技术途径
利用国内外已经掌握的关于克氏原螯虾繁殖习性的知识,在进一步探索全人工育苗的同时,重点开展半人工繁殖育苗技术的研究,加强利用直接在养殖池塘、稻田、沼泽等养殖水域投放亲虾的自繁方式的研究。利用其繁殖能力强,并在淡水中繁殖等特点,进行土池和养殖池的苗种繁育生产,以初步解决养殖苗种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克氏原螯虾交配产卵行为习性的观察,明确克氏原螯虾在本地区的繁殖环境要求和最佳时间,进行克氏原螯虾池塘繁育和幼虾培育技术的研究。对土池不同放养量的比较,幼虾食性、习性、亲本配对和放养量的研究,确立适合于本地特点的克氏原螯虾幼虾繁育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合理的亲本捕捞和幼虾捕捞技术,并向全国推广。

2.3 开展克氏原螯虾资源增养殖技术研究
据报道,湖北、江苏等克氏原螯虾的天然资源原本是比较丰富的,为了能持续开发和利用天然资源,很有必要在全国重点养殖区域内选择和建立克氏原螯虾的种质资源保护区。这是因为随着天然资源量的减少和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克氏原螯虾种质退化的潜在危险加大,尽早建立种质保护区,对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选择作为保护区的必须是克氏原螯虾资源比较丰富、产量较大的天然水域,通过对克氏原螯虾生活范围、饵料、捕捞方式、繁殖和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其现有资源量、繁育恢复能力和生长速率,提出合理的捕捞量,规范捕捞方法,使克氏原螯虾生产可持续发展,保持相对的平衡。

2.4 加强克氏原螯虾饲料研究,探索饲料投喂技术
克氏原螯虾属于一个新的养殖对象,过去关于这种淡水螯虾的营养需求开展的研究极少。需要通过对其营养成分、消化酶和摄食习性的研究,开发出对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比较全面营养的专用饲料。克氏原螯虾喜荫、食性杂,植物性和动物性饲料均能摄食,比较贪食,饲料不足或群体过大时,常相互残食,其蜕皮时以及蜕皮后一段时间内易被同类残食。另外,饵料不足还会使克氏原螯虾越塘逃离。因此,在研究饲料开发的同时,进行饲料投喂技术研究,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要、生活习性和摄食特点、天气、水质变化和活动、摄食情况合理投喂,形成可操作的饲料投喂方法。

2.5 开展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为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根据国外的研究结果,克氏原螯虾身上携带有大量水生动物的病原生物,当人工养殖环境条件恶化、种苗放养数量过大、饵料不足等原因导致养殖的淡水螯虾抗病力下降时,就会转变成致病生物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克氏原螯虾具有不同于其它水产养殖动物的特殊生物学习性,常规的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措施可能是不适用的。因此要尽快探索既适合我国养殖方式与条件,掌握淡水螯虾的疾病防治技术,才能保证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6 研发产品深加工技术,延伸克氏原螯虾产业链
在产品的深加工方面,除了提高克氏原螯虾的可食部分的利用率外,还有必要注意对甲壳等加工下脚料的开发利用。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和美国利用淡水螯虾生长过程中蜕壳的现象,研究生产软壳虾(即所谓“面包虾”)获得成功,并且进行了商品化生产,据说“面包虾”的营养更为丰富,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克氏原螯虾的产品对外出口主要是虾仁和冻虾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螯虾制品的风味有不同的要求。今后除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外,也还要特别注重对国内市场的开发。目前,国内消费市场正在迅速升温,需求量急剧上升,开发克氏原螯虾势在必行。

通过以上关于克氏原螯虾养殖容易吗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面临的几个难点,在进行人工养殖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而且也是一种需要我们对技术有深刻掌握的养殖项目。

标签: 克氏  原螯  养殖  容易  螯虾  节肢动物  甲壳  十足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