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也是一种淡水鱼,鳙鱼的养殖在我国也比较普遍,需要我们重视日常的饲养管理技术,而且也要根据其生活习性来进行管理,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鳙鱼养殖技术及鳙鱼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一、环境及池塘条件
1、鱼种培育的场地环境: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7404.4-2001)。
2、水源水质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
3、池塘条件:大规格鱼种培育池形状为长方形最好,面积为3-10亩,池深2.0-2.5米,水深1.5米以上,池塘底部淤泥厚度应小于15厘米或硬质、砂质底为宜。
4、配套设施:用电设施齐全,有条件的地方大规格鱼种培育池应配备增氧机。
二、培育池准备
1、池塘清整及消毒除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投放苗种前首先要进行池塘清整,平整池底,清除杂草,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干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带水清塘,保持池塘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5公斤化浆全池泼洒,能有效杀灭病菌及野杂鱼类或每亩水深1米用茶饼75公斤敲碎后加水浸泡12小时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
2、池塘施基肥:在鱼种培育池清塘消毒后第2~3天,每亩施放腐熟有机肥150~200公斤(以牛粪为好),作为池塘培育水质的基肥,施肥后7天左右可投放苗种。
三、鱼种放养
1、养殖方式:鱼种阶段的养殖均采用混养方式。
2、放养密度:放养鱼种的密度与出池鱼种规格有关,通常出池鱼种体重为50克以上的,每亩放养密度为6000~8000尾;出池鱼种体重为70克以上的,每亩放养密度为5000~6000尾;出池鱼种体重为100克以上的,每亩放养密度为4000~5000尾。无论放养何种密度都应每亩套养规格为5~6㎝的白鲢鱼种150~200尾、草鱼夏花1000尾,且为一次性放足。
3、鱼种质量:种质应符合生物学形态特征的要求,活动力强、体质健壮、体色为灰色,体表光滑,粘液丰富,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放养鱼种要求规格基本整齐。
4、温差要求:放养时,温差不能大于±3℃,并带水运输。
5、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前,要用3~5%食盐水浸洗5分钟左右或15ppm高锰酸钾浸洗5~10分钟。
四、饲养管理
1、施追肥:追肥以生物有机肥或经腐熟有机肥为主,沼液更佳,一般3—5天追肥一次,每次每亩50—500公斤不等。追肥应掌握及时、均匀和量少次多的原则,晴天多施,阴雨天少施或不施,总的要求是使池水保持“肥、活、爽、嫩”状态,透明度以25--30厘米左右为宜。
2、饲料投喂:选择鳙鱼专用配合饲料,最适以浮性饲料为好,粗蛋白含量要求达28-32%。使用的饲料料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投喂方法:用鳙鱼投喂台或投喂袋,将饲料投入台上或袋中,饲料的投喂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以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为宜。;投饵量: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条件等来确定,一般为放养鱼体重的1.5—2.5%。当水温在25~30℃时,鳙鱼摄食强度最大,投饵量应在2.5%以上,其他水温时摄食强度相对较小。每次投喂以1.5—2.5%即可。饲料也可自配,参考配方如下:
五、水质管理
1、适时加水,调节水质:要求水质保持清爽,透明度在25~30cm为宜,水中溶氧保持在4mg/L以上。为防止水质变坏,应定期加注清新水,6~8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20~30cm。每20天左右,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沿池边泼洒。在7~8月份高温季节或阴雨低气压天气,应注意饲养水体溶氧变化,如发现水中溶氧低于3mg/L或发现鱼有浮头征兆,应少投或不投饵施肥并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增氧。
2、日常管理: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池鱼摄食和生长情况,测量水温。每7~10天检查一次鱼体生长情况,每半个月调整一次日投饵量,影响投饵量的因素很多,除水温、水质(溶氧、PH值等)外,鱼体本身的生理状况、天气、饲料的可口性等对摄食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灵活掌握,合理投饵。为了做到数据齐全,每口池塘应建立档案,做好鱼塘记录等日常管理工作。
六、病害防治
鳙鱼种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少一般不提倡用药,因此加强病害预防工作相当重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做到以防为主,管理为先,实行综合预防。预防鱼病的措施,除做好鱼池消毒、鱼种消毒等一般性工作外,还要经常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加强水质监控,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定期用生石灰轻消,进行综合防治。每20天用药物预防一次,每三次为一个周期。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5-2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即可。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鳙鱼养殖技术及鳙鱼常见疾病防治技术,鳙鱼的食物是水中大量生长的浮游生物,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淡水区域的中上层,是淡水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