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最惨一幕:安徽人回老家,把全国人民急坏了!

时间:2024-02-07人气:作者:佚名

春节最惨一幕:安徽人回老家,把全国人民急坏了!

现在流行一句话:过年最有意义的其实是过年前的15天,人总是在无限期接近幸福的时候最幸福。

但对于仍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幸福感要大打折扣了。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这些天可能连吃个早饭都费劲。

因为不少早餐店老板们已经返乡准备过年了。



早餐店早早放假,时间长达近1个月

看到贴在早餐店门口的这些放假通知,一休息就是半个月一个月,打工人的心和胃都受到了冲击。



早餐店放假,网友感慨还有一周怎么过

如果有人将早餐店老板们的返乡轨迹绘制成一张地图,可能会发现有不少人的终点汇集在了同一个省份:安徽。

曾经有一种说法是:“北京做早点的,十有八九都是安徽人。”



曾有一种说法是:北京做早点的,十有八九都是安徽人

这话可能说保守了,全中国的早餐店,似乎大部分都是安徽人开的。

在北京卖3元自助早餐的南城香,被网友选为“杭州特产”的巴比馒头、广州自洲包点、杭州包客里、苏州天添、沙士比……通通都是安徽制造。



广州自洲包点也是安徽制造

低调的安徽人,如何扛起了全国早餐大旗?



安徽人春节返乡后,

北上广人民“愁死”了

不南不北、经济不算太发达、饮食文化也不太突出的安徽,是个最没存在感的省份之一。

但在餐饮界,安徽人一直闷声发大财。

北京快餐界地头蛇“南城香”,单店日均流水是全国快餐连锁店每天平均流水的5倍,整体年流水超15亿元,其老板汪国玉正是安徽人。



北京快餐界地头蛇“南城香”老板是安徽人

在“北京美食必吃榜”上主打京菜和烤鸭的“四季民福”,凭小龙虾出名的“胡大饭馆”,北京单城开出近50+直营店的“管氏翅吧”,背后的老板也是安徽人。



“四季民福”老板也是安徽人

把目光从北京移开,会发现安徽餐饮人的脚步更是遍布全国。

老乡鸡、小菜园、巴比馒头、甜啦啦……都有一位安徽老板在“运筹帷幄”。



老乡鸡背后也有位安徽老板

不过,早餐生意才更能体现安徽人在餐饮界闷声发大财的特点。

南京人爱吃鸭子,但南京著名的鸭血粉丝汤,却是安徽人的发明。

天津人的煎饼果子是一绝,但也有人说煎饼果子源自安徽固镇。虽然这说法并不明确,但安徽人在天津开的“南楼煎饼”,被天津煎饼果子协会评为二十强,晚上8点才开门,凌晨12点还有人排队。



“南楼煎饼”凌晨还有人排队

早餐店里存在感十足的馄饨,起源地还是安徽。



馄饨起源地还是安徽

至于早餐店里出镜率最高的包子,虽然不是起源于安徽,却是安徽人最拿手的早餐产品。

只是安徽人做包子,很少叫“安徽包子”,而是积极本地化。

“中国包子第一股”巴比馒头,最开始叫“刘师傅大包”,后来进军上海,为了雅致一些,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中国包子第一股”巴比馒头,最开始叫“刘师傅大包”

除了改名,更重要的本地化措施是产品的本地化。

刚在上海卖包子时,巴比馒头的生意并不好,创始人刘会平领悟到:“我是安徽人,我拿安徽的口味做给上海人吃,上海老百姓当然就不认了。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就去当地生意最好的两家包子铺里学习人家到底怎么做的,学完回来就给自己的产品做本地化。”



巴比馒头外顾客排长队

和巴比馒头一样,其他安徽人做包子,也是入乡随俗并加以改良。

开在杭州就叫杭州小笼包,开在南京、上海就叫馒头、汤包;



其他安徽人做包子,也入乡随俗并加以改良

到了广东,他们就对照着粤式包点的精致,改做可爱玲珑的奶黄包、流沙包;

到了北方,他们又改良出当地人爱吃的三鲜、酱肉口味。

如果哪天安徽人把包子卖到意大利,想必他们的包子也将有了披萨的风味。

这就是安徽早点的特点。表面看起来是典型的全国各地都有的中式早餐,如果不去和老板交谈,你很难发现它的安徽属性。



各地网友分享小笼包店都是安徽老板开的

深藏功与名的另一面,是专业和用心。



做大早餐生意,多亏这个神秘乡镇

安徽人能在餐饮界站稳脚跟,实际是有点被逼无奈。

餐饮业是个苦差事,早餐更是餐饮中最耗时耗力的分类。

然而人均资源匮乏的安徽人,为了生计,自古就往外闯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其净流出人口高居全国第二。

背井离乡,还有什么苦是吃不下的?

所以甚至有了“10个早餐店,9个安徽人”的夸张说法。

但是安徽人能将早餐生意在全国做大做强,绝不是一个“肯吃苦”就能解释的。

这过程中,不得不说到一个安徽的神秘乡镇:江镇。

这个小镇,人口不到4万,但在外从事做包子的有近2万人,号称“中国面点师之乡”。央视某档节目曾经评价江镇人:不是自己在做包子,就是有亲戚朋友在做包子。



江镇号称“中国面点师之乡”

巴比馒头、独秀、天添、沙士比、馒乡人、包客里、反手等面点品牌,都是江镇人创立的。

那些默默无闻的早餐档口,背后也很可能有江镇人的身影。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安庆江镇”,会自动出现和包子相关的许多联想。



搜索引擎上输入“安庆江镇”会出现和包子相关的联想

和其他背井离乡的安徽人一样,江镇人外出讨生活,在最开始也是因为艰辛和迷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镇还是一片贫苦景象。

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回忆,每天清晨四五点,父母就会外出劳作,夜里七八点才回到家中。即便如此辛苦,“如果能吃上一点米饭,那都是不错了。”

吃不饱饭,迫使越来越多人离家打工。

江镇人做遍了各行各业,而后来之所以聚焦在早餐生意,其实是源于一个巧合。

1988年,江镇人何晓红靠“发馍馍”,成了全镇第一个万元户。她的学徒朱学平,也靠着一家馒头店,半年多时间就收获颇丰,并成为镇上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羡煞旁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尽管江镇主要种植水稻,但人们纷纷跟随榜样的脚步,大举进军面点行业。



天还未亮,老师傅已开始制作包子

况且,做早点虽然辛苦,但所需要的成本并不高,无非是房租、原材料,相比其他创业项目确实要更容易开始。

刘会平一开始创业,琢磨的是养猪,后来转而干起了包子铺,就是因为养猪成本高,开包子铺成本低。而且,其姐姐、姐夫当时已经开了一年的包子铺,有亲戚帮助,刘会平很容易就能学到如何做包子、如何经营,怎么看都比做别的营生容易得多。

这种“老乡帮老乡”的传帮带形式,让越来越多江镇人盯上了早餐生意,规模也越做越大。阿慧石磨坊的董事长丁陈林说:“包子就是我们的大学,江镇人读的都是包子大学。”







安徽人做包子是家族式的

现在江镇的人均储蓄、存款总额,占据了其所在市的各镇之首。

临近春节,江镇街头还能看到不少挂着各地牌照的车子,其中不乏豪车。

有人打趣说:当你有机会在江镇坐上一辆劳斯莱斯,你仔细嗅探,便会发现车内氤氲着香菇韭菜的味道。

时至今日,江湖上还流传着江镇人在早餐界的统治力:“江镇人对吃早点人的心理研究已经深入骨髓了,但凡江镇人来做包子了,本地包子铺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万亿餐饮市场,

凭什么他们赢了这么多年?

江镇人的早餐生意,现在遇到了不少挑战。

大大小小的品牌都打起了早餐的主意,推出了0元豆浆、油条免费领、3元早餐自助、9.9元咖啡+欧包……



南城乡推出3元早餐自助

例如南城香的“3元早餐自助”,皮蛋粥、胡辣汤、豆浆、豆腐脑、牛奶、咸菜,随便吃;和合谷也上线了“3元粥品无限续”活动;嘉和一品推出“任意粥品2.8元”,宣称要把“售价降至N年前”。



嘉和一品推出“任意粥品2.8元”

但面对冲击,江镇人还是有自己的优势。

一方面,他们在这么多年已经发展出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比如在江镇,会看到一家又一家卖蒸笼的店铺,这也成了江镇本地的一个配套产业。全镇做蒸笼业务的厂家有40多家。



江镇有一家又一家卖蒸笼的店铺

这些蒸笼厂家,也大多是半路出家。

有人原先是竹匠,即用竹子扳成竹椅、竹床等。随着江镇人对蒸笼的需求增大,转行做起了蒸笼,还积极研发,光笼垫就有五六种,蒸笼制品更有上百种。

发展至今,江镇不仅是“中国面点师之乡”,还成了“蒸笼笼垫之乡”。

产业链的成熟,带来的是效率和成本优势。

就像湖南新化人一度统治了全国80%的打印复印业,正是因为从国际贸易,到机器出售,设备维修,墨盒、纸张等材料供应,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

对于各环节的价格,新化人知根知底,外人则不知深浅。所以有人说:“去新化人那里买设备和耗材,说新化话的一般会比说普通话的有优惠。”

另一方面,江镇人的适应能力更是杀手锏。

一方水土孕育出一方包子品牌,但江镇人加入后,这个铁律被打破了。

最典型的还是巴比馒头,如今门店近5000家,早已走出上海,遍布全国。

其秘诀就是,每个地方的主打产品都略有不同,包子味道完全根据当地人的喜好决定。

巴比馒头并不是个例。江镇当地一名权威人士曾做过一次粗略的统计,目前江镇加盟店数量在100家以上规模的品牌,已经有一百个以上。

不论是成规模的品牌店还是普通的早餐档,江镇人的优势正是将专业能力,转化为个性化和标准化的产品,适应当地人的喜好。





安徽人开的早餐店也卖胡辣汤

和很多普通的县城、乡镇一样,没有先天优势的江镇,反而养成了灵活、拼搏的创业个性。

敢想敢干,会想会干,正是逆袭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包子  广东  汤包  江镇  春节  小笼包  胡辣汤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